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特色课程 Characteristic Courses

敦煌研学之旅Day3:探鸣沙山月牙泉之奥秘 观千年壁画之精妙

信息来源:道尔顿新华公学 信息提供日期:2018-10-23 【字体: 视力保护色:

(2018-10-16)昨天,道尔顿学子们“重走丝绸之路”,徒步戈壁,体验了古人诗中玉门关、阳关的壮美,求索玉门关和阳关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北路和南路重要关口的历史文化和重要意义。今天,他们继续带着研学的使命,来到素有敦煌八景美誉的鸣沙山、月牙泉,不仅为了一窥这世上的奇景,更想探索这奇景背后所深藏的各种奥秘和知识。

鸣沙山为何而鸣? 月牙泉如何不枯?

凌晨五点半,同学们已经起床,冒着低温,怀着满腔热情,前往敦煌市区西南5公里左右的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观看日出。当同学们骑上骆驼,披星戴月的行进在沙丘上时,东方的天际已慢慢浮现一丝鱼肚白,待大家屹立山丘,抖去身上的寒冷,期待的日出也适时出现。随着太阳一点点挣脱地平线的束缚,冉冉升起,释放那万点霞光,此前攀爬沙丘的艰辛、笼罩身上一个多小时的寒冷,在这一刻似乎也被温柔的霞光所温暖,同学们也不由得呐喊出来,欢声迎接这初升的太阳。


回到沙丘下,同学们走近了传说中“会唱歌”的鸣沙山。鸣沙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在沙丘、光线和阴影的勾勒下,鸣沙山显得刚柔并济,远远望去就已经让同学们感到惊奇,纷纷驻足拍照。至于为何叫鸣沙山,科学解释:沙山鸣响有两种,一种是“沙岭晴鸣”,即鸣沙山在盛夏晴天自主鸣响;另一种是“和声于人”,即鸣沙山“人登之即鸣”。较有说服力的是“共鸣说”,即沙粒表面有许多蜂窝状的小孔洞,这是长年累月风蚀、水蚀和化学溶蚀作用的结果,这些小孔洞构成了“共鸣箱”,沙粒之间摩擦产生的细微声音被这些“共鸣箱”放大,于是就发出了鸣响。


月牙泉景致更是让人难忘,当然要想欣赏到月牙泉全景,得先劳其筋骨,爬上月牙泉对面一座高约260多米的沙丘。为了看到这最美的景色,同学们组成了道尔顿登山小分队,结伴攀爬沙丘,一路互帮互助之下,登上最佳观景点。从高处俯瞰,月牙泉正如其名,蓝天倒映下,如一弯明月卧躺沙丘腹地,清澈的泉水映出蓝蓝的天空,恰似荒漠中的一块蓝宝石。至于月牙泉为何“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专家多有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这种解释可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因何飞沙不落月牙泉。


走进西千佛洞 观千年石窟壁画之精妙

下午,同学们来到了离敦煌市区约30多公里远的西千佛洞。西千佛洞因为位于敦煌莫高窟之西而得名,开凿在党河河岸旁的悬崖峭壁上,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资料记载,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应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莫高窟同一时期。

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同学们参观了唐代、西魏时期、中唐时期等不同时期的洞窟壁画。这些洞窟壁画,多以佛像为主,不同时期的佛像壁画也有一些较为显著的特征,如唐代的佛像看起来较为饱满,形象生动,而清代、民国时期绘上去的表情则较为呆板、僵硬;虽然称千佛洞,洞窟内绘有满天神佛,但不是指真有上千佛像,而只是指很多佛像的意思;在色彩运用上,唐代厚重,色彩斑澜,而西夏时期则单一,以青色和土红色为主;此外,观察洞窟佛像,会有很明显的感觉,这些佛像都是俯视的角度,因为在绘像或者制造木胎泥塑的佛像时,都会把佛刻画成俯视众生、高高在上的神佛,恰好符合凡人进洞跪拜时仰视这些佛像的角度;木胎泥塑的佛像很费时费力,光一个佛像的塑造就需要半年多时间,一个洞窟的完工则可能要费时好几年,甚至更久时间,当然其完成时间主要取决于捐造洞窟的人的经济实力,这其中有帝王支持,家族、个人或者“众筹”即信徒的捐资支持......


听了那么多有趣的内容,也激起同学们心中的一些疑问,比如壁画历经千年仍栩栩如生,其色彩为何能保存得那么完好?讲解员科普,由于壁画多是用矿物颜料所画,所以很多壁画历经千年仍保持原有的风采,像蓝色用青金石、绿色用绿松石,除了个别颜色因为用含铅的颜料致使氧化变黑,大部分都能保存得很好。同学们还细致的观察到,有不少塑像的双手不见了,对此,讲解员解释,因为当时塑像被塑造的很漂亮,特别是双手尤具艺术感,以至被人“偏爱”破坏,砍下来收藏或者买卖了。还有同学对于一些壁画上竟然被涂满了各种各样的诗句、不协调的颜色和画像表示疑惑,对此,讲解员则很痛心的回复,在民国时期,壁画曾遭到很多信徒的破坏,他们在墙上乱涂乱画,或者对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一些“创作”,而西千佛洞最主要的破坏来自十月革命时期,有些沙俄难民曾流落到这里进行火烧洞窟等大肆破坏,以至文物遭到难以估量的损失。通过这些知识,也唤醒同学们爱护文物,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

不一样的石头 党河边美术采风

在敦煌人民的母亲河——党河旁边,同学们还跟随专业美术老师们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术采风。


在党河河岸边有各种奇形怪状的鹅卵石,这些石头历经岁月冲刷,形状各异,让它们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无人问津实属可惜,如果能将它们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那不是此行一个绝好的DIY“纪念品”吗?


在专业美术老师们的指导下,同学们6人为一组,先到党河岸边自行挑选数个心仪的鹅卵石,再将它们洗净、晾干,然后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在鹅卵石上进行上色—打稿—描线—填色—勾边等工序,绘制成自己喜欢的图案,看着其貌不扬的鹅卵石在自己手上变成一件件奇妙的作品,同学们心里也充满了自豪感。


让我们继续期待,接下来的敦煌研学之旅还会给同学们带来怎样惊喜又有意义的体验!